不少人問,排除了原料、工藝等因素,普洱茶是不是越陳越好?普洱茶應該奔著“老的”買?
其實不然,給大家舉個小例子,在中期茶(存放了10年上下的普洱茶)當中,2008—2010年的茶,總體而言市場中存貨最少,價格最高,而2006.2007年的普洱無論從價格還是存貨都大相徑庭,如果按“普洱越陳越好”這一說法,2006、2007年的普洱還要早上幾年,為何其價值還不如2008—2010年的普洱?我們先分析一下原因。
2006.2007年的普洱良莠不齊
原因一:2005年普洱茶開始暴漲,但單靠云南的產出已經遠遠不能達到市場的需求,因此2006、2007年有其他產區(qū)(如廣西、貴州、福建等)也不服輸要來“分一杯羹”,非云南產區(qū)出產的茶也被吹噓為“正宗普洱”,而瘋狂的市場根本沒有對這些“假普洱”進行分析辯證,瘋狂的茶商茶友們甚至只要聽到“普洱”,看到標注為“普洱”的茶就盲目入手,連基本的聞香、試飲都不需要。
原因二:2007年5月普洱茶崩盤事件突如其來的爆發(fā)打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,市場雖然神話不再,但產區(qū)卻未能及時反應,仍然在大批量地制作殘次品,然而市場已經不再需要這些“殘次品”,因此2006.2007年大量普洱茶堆壓無法出售。
2008年是普洱史上特殊的一年
原因一:2007年崩盤事件過后,普洱茶的客戶仿佛在一夜之間消失無蹤,鮮葉的銷售也隨之陷入困局。一方面,砍伐茶樹無論從人工或者長期發(fā)展而言都行不通;另一方面任由茶樹生長而不采摘會導致下一年茶樹不發(fā)芽,同樣不利于長期發(fā)展。茶農為了減少虧損,次年(2008年)采摘的茶農都先挑選好的茶葉進行采摘,“擇優(yōu)采摘”,普遍意識到好茶都不一定能賣出去,更別說差的茶了,優(yōu)先采好茶成了共識;而對于制茶廠來說,不管面對茶農送來的鮮葉或者是初制茶,“擇優(yōu)錄取”,不僅是收購的價格比過往更低了,同樣的價格對于原料品質的挑選的余地更大,可選擇性也更強,前一年都是上門求購茶葉,茶農愛理不理,到了2008年,茶農把茶葉拉到廠里,求著廠里收茶。
原因二:2008年西雙版納產區(qū)對普洱的加工工藝趨于完善:產區(qū)內的高端品牌紛紛建廠,如陳升號,斗記,歲月知味等,帶動了整個產區(qū)的工藝提升,并且逐步形成從收購農家毛茶到建立初制所的規(guī)模,固定了從茶農手中收購鮮葉的場所;同時出現了一批批有經驗的制茶師傅游走在各個小產區(qū)的初制所之間,老師傅多年的制茶經驗使得小產區(qū)本來并不專業(yè)的制茶方式得以改善,因此產區(qū)內逐漸形成制茶標準。而西雙版納產區(qū)可以說代表了普洱茶的頂峰標準,它的工藝提升無疑是帶動了整個普洱茶行業(yè)工藝的提升與發(fā)展。
原因三:2008年全年的茶期天氣都非常好,茶葉鮮葉不僅質量好并且大豐收。茶季沒有過多的雨水,茶葉在加工過程特別是曬青環(huán)節(jié)得到了很好的光照,進一步促使當年茶葉干茶質量普遍較好,只有好的原料、好的加工環(huán)境、好的氣候才能制作出好茶,而只有好茶存放之后才有價值,“垃圾放一百年依舊是垃圾”。
原因四:2014年開始普洱價格再度飆升,在市場的驅動下茶葉輸出量也隨之激增,部分茶商茶企為了爭取眼前利益,過度采摘茶樹,導致近年來普洱茶的質量也有所下降。而在2010年以前(特別是2008年),鮮葉價格普遍不高,茶農沒有過度地去采摘鮮葉,基本能做到一年一采,留有余葉,保證了下一年原料的品質。從內含物質的角度相比較而言,同一棵茶樹,早年的茶會比當年的茶更好一些。
由此可見,即使撇除了原料、市場等等的因素,普洱茶也并非“越陳越好”,也不能簡單地奔著“老”而盲目地進行購買。
很多商家在銷售自家產品時,往往都會打出“經典年份”的標簽,如:1982年是拉菲的經典年份;1988年是八八青餅的經典年份;2008年也可謂是普洱茶的經典年份。
無論從價格、收藏價值、品飲各方面來說,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后還是得說一句,茶就像鞋子一樣,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